学长别c我了好爽h
疫情之下,谈谈个人信息 谈到个人隐私信息安全,近些年来已经无数次在各类新闻中出现,近几年央视315晚会也都有相关案例被揭露。一时间,人们不由得疑问“我的个人信息还安全吗?”好在相关事件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条款,积极采取了整治措施,情况有所好转。但是,随着近来疫情蔓延,我们却时常可以看到某地公布确诊病例某某的轨迹,而各类微信群、QQ群很快便出现了详细姓名、住址门牌甚至完整身份证号码。甚至有的信息比官方发布更早,有的所谓包含详细个人信息的报告文件看起来还颇有正式感。在此基础上,很快有人添油加醋制造谣言,甚至出现人肉确诊者的现象。我们不禁疑问,这些信息从何而来?为何泄漏?国家大力严抓个人信息安全的背景下为何公民的个人信息会如此轻易流出?我国《民法总则》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而《传染病防治法》也有规定“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因此,网络上这些精确泄漏患者隐私的行为已经不是违规,而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患者的个人隐私,更严重的是随后引发的歧视现象给确诊者家庭乃至楼栋居民的巨大压力,甚至引发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在我们身边,有的网友打着提醒他人关注疫情的幌子随手转发这些暴露他人隐私信息的文件、消息,看似好心,实则涉嫌违法。更不要提趁机造谣生事博取眼球的现象,例如前不久“红鼎国际”的相关谣言。“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即便警方进行了侦破,造谣者被行政拘留,但前期不明真相“吃瓜群众”的唾沫已经给李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精神损失。经历一年多疫情,我们每个人出入各类场所,登记了大量行程信息,社区、单位也收集过各类个人信息。就目的而言,这些信息收集既有助于在发现确诊病例之后方便查找接触者,也有利于开展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是精准防控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积极配合支持。但我们也看到,即便多起泄漏个人信息事件被处理之后,仍然有类似事件发生。我们不禁发问海量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储存管理的,最终又去向哪里,是否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公共场所的个人信息登记,要依法依规明确权限。如无必要应当只搜集最低限度的必要信息,使用之后如无必要应当及时脱敏处理或消除,个人信息应当有统一的系统加密储存、限制查询而不只是存在一张张谁都能打开的未加密表格中。当然,我们个人也需要提升法律意识,在面对群内他人转发的带有个人信息的爆料文件时,要自觉抵制,敢于提醒,面对不知虚实的消息不要随意传播,多关注权威渠道,少八卦小道消息。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保护个人信息有了更全面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相信未来随着国家保障措施日益完善,公民素养日益提升,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应当会得到更好的保管,类似的泄漏事件会永远退出“新闻”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