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榴莲绿巨人在线观看
挽林清玄 林清玄辞世,终年六十五岁,显然短寿。记得早年买得一册《林清玄散文》,在一个暑假里浸淫习读,很有相见恨晚之憾。后来大嫂见到此书,亦是喜欢无比。大致那种清丽与玄悟是人所欢喜的。年岁渐长,历事繁多,而读书亦不曾歇过,林清玄倒确实搁置得久了。仔细再想,早年喜欢的好几位作家,如余秋雨、贾平凹辈,现在倒是不大喜欢读了。此后的阅读,偏于史,是其一也,更重要的却还在于,不喜欢一种人生的说教文字,亦即众人所谓的心灵鸡汤之类。显然人以为偏颇,胡乱地拿起帽子来乱扣,实是说的心里话,虽不为太准确,倒多少可以沾些边罢。再说得严重一点,是不喜欢一些聪明的文字,或是华丽的文章,朴实、厚道就很不错。汪曾祺文章亦有小聪明,但他却来得自然,孙犁则是有些笨,但笨得朴实无华,这些都是招人喜欢的。读者总是在成长,年岁与阅历俱增,慢慢亦能退去浮华,首先是心理的,而后倘表现于阅读,亦能如是。但无论如何,这些人家,虽说后来渐渐地不喜爱,却依然为自己阅读的启蒙者,心里仍然当敬畏之。贤者已矣,《终南性灵》邀约说几句纪念的话,便说道:“接触港台文学是从金庸、琼瑶开始的,后来就还有林清玄、董桥等人,让自己看到了文学的千篇一律,亦看到了文学的百花齐放。林清玄的文字,清言玄语,独树一帜,给读者留下了十分美好的精神享受。而今斯人远去,难免伤怀,临文嗟悼,愿他的文字一如既往,有如启明星一般,永续地开启读者的心智,让人们安定而从容地走过人生之路。”此绝非敷衍的表达,仍然是心里的话。昔者,窗户打开,读者福音,金庸、梁羽生、琼瑶、龙应台、董桥等等,探路入门,终于融合,实为华夏文明同脉者也,终究是合流同宗了。而今金玉其坏,未免触感伤情了。文字寿于金石,作家的死,是身躯,是表象,而文字与精神,却为永恒,言至于此,未能免俗,难免让人想起一位诗人的句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以此挽贤者,诚表敬意。赞 《南华雪心编》凡例第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