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网
余秀华代表不了兰州 从没想过投什么诗稿,自己的心情没必要让别人打扰,直到“写一首情诗给兰州”的海报贴进了笔者常去的一家书店,斟酌再三,打算丢一回人,一来,这城市与我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几十年风雨同路,算是有些不可自抑的衷肠;二来,也想领教一下各路英雄的笔墨拳脚。拙作水平不敢言,起码对这座沧桑而又误解重重的城市给了一个还算饱满的轮廓。没有青花海碗辣子油,真尝不出咱拉面的原味;没有拉面味的兰州,又是个什么玩意呢?兰州,不是苏州、扬州,没那么扭捏矫情,那种苏绣园林的小家子气不是我们的风格;兰州,也不是张掖武威大敦煌,风沙没那么浓,尤其不缺水。这个城市妙就妙在没多少鲜明的模子能随便复刻,在我看来,沿海那一溜线的发达城市,反而越膨胀越平淡,除了珠光宝气,别的还真少,瞧,就因为我从未生活于此,对它们的想象只能来源于约定俗成的旧套套里,像不像这次余诗人笔下的兰州,不论文字,首先这个兰州我不熟悉,当然,余诗人以象征为长,她梦呓里的样子,外人不好评论。 首先我要声明的是,我万分相信天才的存在,比如窝在轮椅里的霍金,虽然天文宇宙学与诗歌文学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我相信“闭门造车”的可能,一个与兰州没多少交集,甚至根本没来过这里的人也有可能天赋异禀,创作出了一个文学再造的城市,美得美轮美奂,不仅文字生着花,甚至还能感动一大批不了解兰州的人,但这是对城市的羞辱,就好像夸赞一个名实不符的人,你说杨幂唱得真好,她真会喜悦?拿这次“情诗”来说,既然是情书,首先对爱的对象一定要有足够的了解,我当年谈媳妇时反正是做了很多的功课,生日、爱好、职业、家庭不一而足,对城市缺乏了解,连那些起码的城市背景和特点都完全忽略,那种火辣辣的情感更像是一个泛爱论的感情骗子,毫无诚信。兰州是中国陆域中心,是唯一一座把黄河当“内河”的城市,这种水土奇观才有了国父生前定都的愿望。兰州是水车之都,西津村的黄土层厚度世界第一,金城关的文溯阁里藏有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牛肉面、《读者》、铁桥、瓜果城……哪一个不是这座城市生动的标牌?可余诗人几乎全都无视,她有其作笔的一套逻辑,有点像现在“意识流”满篇飞的小说一样,这种流行我不避讳,但对于城市的解读以及宣传来讲,贡献聊胜于无。再“阴谋论”一点,如果这次征文以完全的匿名形式,余诗人的大作能否登顶,值得三思!仔细想想,用她三个字来宣传兰州,也许还是更高明的营销手段呢!文已至此,罢手罢手,要不有人该给我讲酸狐狸的故事喽!